
福音挑戰時期
主後1200-1600信仰面對重大挑戰。穆罕默德於613在麥加呼喚人信靠獨一真主並過道德生活,622年遭逼迫逃亡至麥地拿並成立了伊斯蘭教,伊斯蘭勢力延伸至原屬基督教地區。一直以來歐洲人喜歡前往耶路撒冷朝拜,土耳其成為了穆斯林地區後,對前往耶路撒冷朝聖者構成威脅。1095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組成十字軍東征,試圖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巴勒斯坦。戰役造成空前的傷亡外,也成為了穆斯林歸信耶穌的絆腳石。當時有聖方濟和盧勒兩位修士以福音代替武力向穆斯林傳福音,亦有托砵修士離開修道院進入世界,靠百姓的賑濟和捐獻來宣教。到了十六世紀,羅馬教廷腐敗激起許多人不滿,馬丁路德於1517發起宗教改革運動,其中將聖經翻譯成各地文字,讓各地能用自己語言閱讀聖經,這樣就催生了基督新教。
禱告:藉過往十字軍東征慘痛的歷史,提醒基督徒應小心選擇傳福音的策略,勿讓那惡者騎劫了我們神聖的任務。
維京人時期
維京人指是來自北歐的海上野蠻民族,當時北歐並非統一的國家或族群,他們主要由探險家、戰士、海盜、巫師和工匠組成。從公元8至11世紀,維京人經常攻擊及侵擾西歐沿海及海島地區,特別是那些宣教中心。維京人登陸歐洲大陸後,不少基督徒被擄掠成為奴隸,又或成為他們的妻子。雖然這樣,神奇妙地將詛咒變成祝福。因為維京人侵擾西歐大陸,其中原因是渴慕西歐人的生活文化。而那些被擄掠為奴僕或妻子的,竟然成為他們家中的見證,並影響他們的信仰。經過多方面受基督教的薰陶,維京人文化全然改變,就連北歐地區後來也成為了基督教國家。但可惜當時教會處於混亂的時期。教皇與王帝諸候之間的關係複雜,政教之間的權力鬥爭不絶,教會根本無暇關心宣教工作。
禱告:神是那位行奇妙作為的大能者,不論我們「得時」或「不得時」,祂都會施展大能的手,將福音繼續傳揚。讓我們謙卑細心觀察,神在現今世上一切的作為。
野蠻民族時期
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分裂為東、西羅馬,第四、五世紀日耳曼野蠻民族入侵漸已衰落的羅馬帝國,並在羅馬文明基礎上崛起。第四世紀是教會知識和靈性跌落至最低點,部份不滿教會日趨世俗化的信徒,脫離羅馬教會退隱深山野嶺,過隱士式的信仰生活,於是修道院紛紛興起。修士們過著敬虔和聖潔的生活,吸引了許多信徒加入,他們愛慕神的話,遵循固定的操練方式。特別那些設於被異教徒佔領的地區,竟成為了當代的宣教中心。就如Celtic Church或Benedictines把福音傳給英國及德國人祖先,從而影響整個歐洲社會。另Charlemagne於主後800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,他是一位敬虔信徒。他一生南征北伐整個歐洲,除了協助帝國平亂外,也四處設立並委派基督徒任教的學校,這些學校既是教育中心,又是宣教中心。
禱告:求神讓我們看見歷世代會有帝國興起和衰落;但那位萬王之萬的上主,仍然一直掌管著神性國度的發展。
羅馬帝國時期
新約時期猶太人受羅馬帝國統治,由使徒保羅帶動下,福音由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、撒瑪利亞、以致整個羅馬帝國傳遍開去。
而整個早期教會歷史,基督徒大部情況下,都是受到猶太人或羅馬政權的迫害,並且被逼分散到各處。神使用基督徒因逼害且不情願的情況下,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。及至公元311年起出現了重大變化,由於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基督徒。基督教隨後不單只由一個被逼迫的宗教,改變為合法宗教,後來更逐漸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。這樣基督教迅速地受到民眾歡迎,不少人因而加入教會。但基督徒人數這樣蓬勃增長,也未必全是件好事,因為當中不少人只為了政治安全和利益而成為信徒。此外,當時的教會和信徒,更鮮有將福音傳到周邊的蠻族群體,成為後來基督教世界靈性衰敗的原因。
禱告:為到各地要逃離家鄉的基督徒禱告,求主讓他們明白主的心意,緊握神的使命,積極地將福音帶到各處。
主前宣教史
耶穌基督雖然是頒布宣教使命的主,但在祂出生之前,神要使萬民得救的心意,早已顯明在整個舊約歷史之中。
由亞伯拉罕領受神賜下「萬國之父」名號開始,已顯明神終極的心意,是要得著普世萬民。只是祂採取的途徑,是由一個細小的游牧民族開始。摩西和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走過曠野路,繼而進入迦南應許地;這不單只建立了以色列的國度,過程中也是向列國顯出神的大能,讓列國得悉這位至高至大的主。接著士師、王國和後王國時期,顯出神不單是位「有求必應」和「讓你驚嚇」的神靈。祂是既有「慈愛」又有「公義」的神,祂會用慈愛去吸引子民跟隨祂,又因子民的惡行而責罰他們。因著神對子民的管教,子民被擄分散到外邦,奇妙地也將神的名傳到列國。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歷史和先知宣告彌賽亞的盼望,也顯明人雖然再三叛逆神,神仍然堅守祂拯救世人的應許。
禱告:神藉栽種以色列子民的歷史,顯明祂救贖世人的心意,讓我們讚嘆神奇妙的作為。

為緬甸求平安
緬甸社會經歷過2011-2020開放自由的進步,人民生活質素得以改善,相對於歷史中軍人執政的貪污、腐敗和社會落後形象。因此人民對2021年政變後軍人重新掌權多有抗拒。而軍人重新執政會否收窄基督教教會發展的空間,只能求神大大保守。到底這個舊皮袋,是否能承載到經歷了多年社會開放的新酒,似乎取決於軍政府與擁有武裝力量民族,之間的實力對壘。國家內戰會維持多久,也可能視乎西方社會、東盟及中國等外力的態度。當地平民百姓的生活安危,無奈只是部份野心家的政治籌碼和犧牲品,求主拯救當地的平民百姓。緬甸目前各地持續地有反抗、示威和爭戰不斷,軍政府也以強硬執法作回應,整個國家陷入水深火熱的絕境之中,願神大能的手快快伸張公義與憐憫。
禱告:求主按祂旨意令這場政治和軍事風暴早日平息;保守各軍事力量保持克制避免造成更多流血衝突,人民盡快重新經歷平安的生活。
福音拯救
基督教在緬甸雖然是第二大宗教,但只佔人口約6%,而最大宗教佛教則佔人口約九成。由於緬甸學生必讀的緬甸文學,大多都是引用佛教經卷。因此緬甸文化與佛教彼此緊扣且無法分割,緬甸人信主會被認為是背棄了緬甸文化,被社會和鄰舍排擠。盡管在英國殖民時期,基督教思想曾被引入國家教育之中,但後來軍人執政後將所有外國人所擁有的學校和醫院國有化,亦驅逐傳教士出境。
感恩昂山素姬獲釋後的十年時間裡,國家推行改革開放,各地差傳機構、教會及信徒得以進入當地做了許多開拓及堅固福音工作的機會,更多的教會、聖經學院、學生中心和基督教學校被建立起來,信徒的人數也增多了,信仰基礎亦比開放前穩固得多。深信聖靈會帶領祂的子民,在危難中繼續作主見證,成為緬甸人民的幫助與祝福。
禱告:記念處於內戰地區的肢體,求神保護及賜下平安,並成為當地有需要者的幫助。
戰、疫雙重打擊
2021軍事政變前十年,緬甸平均經濟增長超過6%,政變後亞洲開發銀行於9月指2020/21經濟將萎縮18.4%。聯合國指出在政變和新冠病毒雙重影響下,加上緬幣持續貶值,通貨膨脹升高,會導至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的窘境。社會動亂不少醫護人員逃亡,醫療人手嚴重缺乏。而外國救援物資又未能暢順地送抵社區,人民四出搶購氧氣自救。加上疫情期間許多鄉鎮沒有實施外來人的隔離措施,東盟國家新冠數據顯示,緬甸是患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。
而戰亂方面,政變後初期緬北有零聲激烈戰鬥,後來漸漫延至全國各省。2021年9月7日NUG(民族團結政府)正式宣布向緬軍宣戰,爆發全國性內戰,多個地區發生武裝衝突及爆炸,多處村莊被燒毀,至9月底全國已有近30萬人因逃避戰亂成為難民。
禱告:面對戰事及疫情雙重打擊,求主憐憫及保護困苦中的老百姓,施恩撥亂反正。
艱辛改革路
緬甸近世紀走過一段政治改革路,1988年政府以改善經濟為原因廢除了部份紙幣,不少人民的積蓄頓時化為烏有,引發起8月8日的8888民主運動。運動於9月18日軍方開槍鎮壓下結束,但運動讓民主自由概念得到了空前傳播。1990年昂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(全民盟)在議會選舉大勝,贏得492個議席中的392個,軍方拒絕承認結果,昂山蘇姬遭多次軟禁直至2010年。2010年議會再次選舉,全民盟因受種種限制最終沒有參與,但全民盟在往後補選中不斷獲得議席。2015年議會選舉中全民盟大勝並控制了上下議院,於2016年上台執政並結束了軍人統治局面;自2011至2020的國家開放,國民經歷到社會進步、宗教自由和生活質素得以改善。然而2020年全民盟在選舉中再次全面大勝後,軍方稱發現有860萬宗選舉舞弊而發動軍事政變,再次推翻選舉結果,並拘留全民盟高層領袖。不少民眾不滿上街示威,軍方亦作出鎮壓,多年來未曾止息的內戰急速升溫並迅速蔓延。
禱告:為緬甸軍人和各政治組織禱告,求神除去蒙蔽的心,使各方為國家整體利益放下自身利益,使國民重過正常生活。
軍事與政治
緬甸自古以來是多民族國家,居住於平原的緬族是最大族群,儘管其軍事力量勝過其他山區民族,緬族王朝卻不曾動用武力征服他們。日本入侵後支持的巴莫傀儡政府,主張國家統一管治,曾惹來各方為要保護族群獨特性而作出反抗。緬甸在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前1年,國父昂山與擁有軍隊的民族達成了「彬龍協議」。保障了在獨立後政權中的民族自決權、政治代表權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平等。
然而昂山將軍被行刺後,政權從未遵守承諾。加上1958年軍事強人奈溫上台後建立獨裁政府,更導致各方不滿,各自組織屬於自己族群的軍隊。包括有克欽獨立軍、克倫民族解放軍、若開族解放軍及撣族解放軍,展開了與緬甸政府軍至今尚未止息的對抗與交戰,被視為當今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。
禱告:為至今仍生活在戰火威嚇的人民禱告,求神興起更多和平福音使者拯救他們。
傳統信仰
緬甸人口五千多萬,「緬甸」按字義解釋是「遙遠之郊外」。另緬甸是信奉佛教的國家,多處樹立金色寺廟,又稱為「黃金之鄉」。
佛教在緬甸佔主導地位,信眾接近九成;基督教約6.2%已屬第二大宗教,信徒以少數民族為主。佛教深入緬甸社會,主要大節日與佛教相關,人民會向僧侶致敬及下拜等。佛教徒民族意識很強,堅守佛教如同守護國家。殖民時期的獨立運動,推動人抵抗西方勢力,任何與佛教不相同的行為會削弱國勢。因此非佛教徒在政府和軍事上無法與佛教徒享受同等待遇,而歸主的信徒會視為叛教者會遭受逼害。近年因民主改革,其他信仰雖享有更大自由。但伊斯蘭教仍不時為佛教徒所針對,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也未能享有公民權利。另2021年初的軍事政變後,亦可能帶來其他信仰的挑戰。
禱告:佛教輪迴宿命論的思想,成了許多緬甸人相信福音的障礙,求神憐憫。

網絡契機
新冠病毒席捲全球,隔斷了國際交流。但是神的工作卻沒有停止,反而網上福音工作得以拓展。有牧師發現,網上直播聚會後,聚會人數增加了。有一些平日因為身份敏感而不參加聚會的人,現在卻可以在網上聚會。也有一些人因為觀看網上聚會而對福音有興趣。
此外,由於疫情讓大眾對網上學習更習慣,開展網上英語事工變得大受歡迎。每位信徒邀請兩位未信者一起學英語,香港信徒擔任教師。藉此小組建立關係,成為了福音的橋樑。組內信徒可以作見證,日後跟進初信者。藉著互聯網,一些以前敏感或偏遠的地區,也可以接觸到了。你樂意一同參與這項網絡語文服侍嗎!
禱告:越南需要大量中、英文教師展開網絡課程,求主大大供應。
忠心僕人的挑戰
越南信徒很少,並且普遍貧困;教會奉獻不足支持傳道人生活費,一般每月只能給予港幣百多元交通津貼。有些同工有父母、配偶支持,或支持網比較大,便可以「專心祈禱傳道」;但大部分牧者和機構同工都是雙職,如事奉外也要當電單車司機或水電技工,姊妹則從事保險,亦有師母在街市賣菜以支持牧師服侍。
一般家庭需要夫婦二人工作才能維持生計,因此同工家庭如面對突發事故;如交通意外或重病等便十分困難。可是他們不以這些為苦,仍忠心事奉。有傳道夫婦的兒子即將高中畢業,他們渴望兒子進修神學以致可事奉神,因他們認為事奉神勝過世上任何工作。
禱告:感恩越南有如此多委身的僕人,但求神賜豐足的恩典給這些忠心服侍的家庭。
困境中長成
早於1911已有宣教士到越南傳福音,但這110年間工作甚具挑戰。越南近代經歷多塲戰爭而太平日子少,1975國家統一後全國實行社會主義令福音工作更受限制,雖然1986推行改革開放但普遍教會仍很弱小。
1990年代開始有復興,不少從香港難民營回國的信徒,帶著火熱的心興旺了北部福音工作,2000政府進一步面向國際而教會得到更多發展空間。再加上不少在出口勞動期間在馬來西亞、星加坡、韓國、台灣信主的信徒,他們為越南教會提供了事奉人手。有越南宣教士憶述2011抵達時,首都幾百萬人口只有一間公開教會,十年後的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二、三十間了!
禱告:感恩近年教會不斷增長,但主要民族京族信徒仍只有0.1%,求神打發更多香港人來到服侍他們。
青苗培育需要
2020年越南人口達到97萬,是人口第15大國家,而且每年增長率1%,但信徒卻是稀少。另人口中位數是31.9,是年青人口眾多國家,因此青年福音工作十分重要。
越南年青人很友善、單純和容易接觸。他們渴望學好外語以幫助將來就業。不少教會都會開展英語班來接觸未信者,但需要懂外語的人才幫助;特別在偏遠地區的教會,因他們懂中外語的人更少。另外兒童、少年人也熱愛運動和遊戲,男生特別熱愛足球,因此體育事工也是越南教會近年銳意發展的福音工作。
禱告:求神賜更多外語和體育事工人才,以致越南教會更有效服侍青年人。
締造歷史的器皿
自1975年第一艘越南難民船抵達香港,先後有超過20萬難民曾經在香港難民營居住。對於香港人來說,這只是一段歷史。不過對於很多越南人來說,那是改變一生的事。因為上百越南人在難民營中信主,並被栽培成為忠心事主的僕人。
當他們被遣返故鄉,雖然因為信仰而被政府和家人逼迫,但他們仍然持守信仰,勇敢傳福音及建立教會。至今這些回歸者仍然是北部教會的重要支柱。他們很感激當時港人對他們的幫助和照顧,也對香港有一份特別的感情,但可惜現時香港在越南北部的宣教士數目卻是極少的!
代禱:當日神使用香港,讓越南人得聞福音;今天我們仍然願意成為神締造歷史的器皿,繼續支持越南福音事工嗎?
荒土上的苗裔
越南曾被中國統治,深受中國文化影響。最大族群是京族人,有部分是幾百年前從中國移居而來的。農曆新年是他們最大的節日,中秋節也會吃月餅。他們極重視拜祖先,另佛教、民間信仰、手相和靈媒也很普遍。現今京族人口很年青,年齡中位數是30.9,但在年青人中吸毒情況非常嚴重。
京族人分佈在全國,信徒集中在南部,但只佔人口1%。而北部信徒更少至0.1%,北部早期的信徒是在海外信主,然後回歸將福音帶給親友。最初有90年代從香港回歸的難民,然後有從蘇聯信主回歸,近十年則是前往其他國家當外勞而信主,如馬來西亞、台灣、澳門等地。
代禱:感謝神為這片福音荒涼之地,早已預備了從不同地區回歸的福音使者,求神大大使用他們!

讚頌救世主的恩情
「你們要稱謝耶和華,求告他的名,在萬民中傳揚他的作為…談論他一切奇妙的作為!」(賽詩105:1-2)
聖經智慧文學包括約伯記、詩篇、箴言、傳道書和雅歌,我們留意到作者們,在各書卷表達對神救贖的恩情時,處處流露出神救贖普世的宣教觀念,詩篇在這方面最為突顯。
詩篇圍繞個人和群體的感恩、讚頌和哀求,當中除了表示人對神那份豐富的情感以外,並往往以神救贖世人為焦點。我們很容易就發現類似「萬國要來讚美….」、「萬民中傳揚…」、「眾海島必等候…」、「全地都要起來…」、「列國彰顯你…」等經文,全都是表達人回應神普世救恩的讚頌和期待!
禱告:願我們多學習智慧文學的詩人一樣,常常對神的普世救贖作出稱頌和回應!
受苦僕人的使命
…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,叫你施行我的救恩,直到地極。」(賽49:6下)
《以賽亞書》在眾先知書中很有份量,所指不單是書卷的篇幅,其跨越歷史時空相對長久;並且除《詩篇》外,是新約作者引用舊約最多的一卷書。書卷中有四首著名《僕人之歌》,聖經學者對「誰」是受苦的僕人持不同觀點,但對於僕人的「使命」卻是立場一致。
除了賽49:6外,賽42:9「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…使你作眾民的中保,作外邦人的光。」和賽52:13-15「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,必被高舉上升,且成為至高…他必洗淨許多國民,君王要向他閉口…。」都提及神使用僕人將福音帶給外邦。因此《僕人之歌》明顯的信息,不是要找出苦楚是誰之過,而是要明白苦楚掌管在神手中,目的是要藉此將福音給萬邦。
禱告:雖然我們正經歷苦楚,祈禱我們除關心苦楚的由來外,更要學懂神的心意為何!
首位被差使者
…現在,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,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,為要保全生命。」(創45:5)
神的心意要藉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萬民,別誤以為直至新約時代的巴拿巴和保羅,才開始有被差到外邦的使者,在他們更早更早之先,就已經出現了首位被差派的使者。
約瑟因被父親雅各偏愛而遭到其他兄弟妒忌,兄弟將他賣到埃及。約瑟雖有才幹,但初到埃及時並不好過,努力當上管家卻被主人的妻子陷害收監。收監時成功幫助獄友(王的酒政)解夢得釋放,但獄友釋放後竟完全忘記報恩。直到兩年後法老受夢境所困,獄友醒悟過來才邀請約瑟解夢,最終幫助埃及全境和雅各全家解決大饑荒問題。當約瑟重遇多年前出賣自己的兄弟時,並沒有任何怨言,因為他深明這是神差派給他的使命(參 創45:5)。
禱告:遭遇困苦時切忌沉醉於仇恨和埋怨之中,因這同時也是神差給你要面對的使命!
「萬國之父」的祝福
…你也要叫別人得福…地上的萬族,都要因你得福。…」 (創十二 2、3節錄)
不少人認為差傳事工是在新約時代展開,或許是因為耶穌復活升天前才吩咐門徒將福音傳到地極。但從舊約神學觀出發,始祖犯罪導致整個世界陷於罪的綑綁,神便立即作出反應並展開救贖計劃,要將整個世界恢復為原初創造理想。這觀念從神揀選亞伯拉罕的歷史中明顯地反映出來。神揀選亞伯拉罕,並要他的後裔將來成為大國,目的不是要亞伯拉罕成為以色列家的「國父」。神揀選亞伯拉罕,是要讓他在普世救贖計劃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,就是透過他的生命叫別人得福,就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得嘗救恩的祝福,那就是「萬國之父」的祝福。
禱告:求神使我們的生命同樣成為別人的祝福,特別那些過去未能得聞福音的萬族!
安提阿跨文化事工
「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,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並安提阿。他們不向別人講道,只向猶太人講。但內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,他們到了安提阿,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。…」(徒十一19-21)。
安提阿是當時羅馬帝國第三大商業城市;聚集不同種族人士,大部分都是非猶太人。門徒最初走到那裡時,雖然只向猶太人宣講,但亦有早已歸化了猶太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(家鄉北非利比亞人),他們也向講希臘話的外邦人傳福音。眾所周之,安提阿教會是典範的差傳教會,歷史上首間差派宣教士(保羅)的教會。然而經文指出,安提阿在差派宣教士之先,早已實踐了本地跨文化宣教工作。
禱告:差傳工作除了支持海外宣教外,也可在本地服侍跨文化人士。特別現今面對疫情和經濟困境下,許多海外工作受阻,教會更應實踐本地宣教事工。
哥尼流信主
使徒行傳中,徒一 8是著名的差傳金句,但我認為彼得帶領哥尼流信主更具代表。因書卷作者用了接近兩章共66節經文(徒十1-十一18)記載事件(保羅信主只用了19節),並三次重複描述聖靈如何引領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,可見其重地位。這事件發生後,福音事工已脫離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,並全力向外邦擴展。哥尼流信主意味著一個原屬傳統猶太民族宗教,搖身變成為國際性的信仰,是歷史重要的轉捩點。這不單是地域上的突破,更是信仰思維和事工上的突破。
禱告:我們要像彼得般謙卑跟隨聖靈的帶領,使差傳工作不單在地域上,更是思維和事工上不斷尋求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