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聯差會的推動策劃,建立眾靈糧堂宣教合作的關係,聯合香港各靈糧堂運用靈力、人力及財力,同心投入普世宣教事工。
恩慈事工
靈糧堂聯差會
路得說:「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。你往哪裏去,我也往那裏去;你在哪裏住宿,我也在那裏住宿;你的國就是我的國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你在哪裡死,我也在那裡死,也葬在那裡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!不然,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。」 (得一16-17)
緊張關係
眾所周知路得是摩押人,摩押人雖然與以色列人有血源關係,但多年來遭以色列討厭。「摩押」字義就是一個不名譽的解釋「父親的後裔」,意思即由亂淪而生。因摩押人是羅得跟大女兒亂淪所生兒子的後代,此外以色列人與摩押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存在已久。
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日子,摩押王巴勒因感到以色列人數不斷增多,終會威脅到他們族群生計,就聘巴蘭詛咒以色列人,但結果神出手將詛咒變為祝福。(民廿二5-6 )以色列走曠野路到了什亭,摩押人與米甸人合謀誘惑以色列人與他們行淫,又向摩押的神靈獻祭,做了神嚴厲禁止以色列人敬拜偶像的事。(民廿五1-3 )因以色列人受誘惑犯罪,導致神懲罰以色列人,有二萬四千人死於瘟疫。
在士師時期,以色列人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,神就使摩押王伊磯倫攻擊以色列人,結果以色列人要服事摩押王18年。(士三12-14)因此當路德在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時,有可能受到以色列人的欺負,因而波阿斯特意叮囑僕人不要欺負她。(得二9)
歧視外族
香港雖然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,但結構性的歧視問題仍然存在,特別是南亞人士。南亞人士大多數的背景都是伊斯蘭教徒,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十字軍東征。若要引用這說法,指出穆斯林與基督徒長久以來緊張的關係,或許未必人人認同。但無可否認,香港社會實實在在出現不平等的歧視問題。不少人對南亞人士仍然存有偏見,認為他們外貌凶惡、身體發出異味,重慶大廈是龍蛇混雜的地方。
南亞人士和其他少數族裔人士,往往都擔當社會最基層和勞苦的職業,如地盤工人、搬運、家傭。香港疫情最高峰期間,不少南亞人士也願意充當速遞。南亞家庭的貧窮率,多年來都比香港整體貧窮率為高。南亞人士家庭人數眾多,但收入來源往往只依賴一位外出工作的父親。
我曾經有兩年時間服侍過香港人的長者,當中每星期三天免費派飯盒給予他們。長者因為已經退休多年及沒有工作收入,一般都納入為貧窮人士。但當我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時候,大部份長者的兒孫都是專業人士,有老師、醫生、社工及治療師,也有律師。相比之下,更加突顯南亞家庭「更貧窮」的一面。
恩慈對待
路得記一個重要主題是「恩慈」,這反映在拿俄米與路得婆媳恩慈對待之中,也反映在波阿斯恩慈對待路得。但更重的信息,就是神如何恩慈對待以色列子民。路得記歷史背景是士師年代,當時以色列政治混亂,並沒有一位可信靠的領袖帶領以色人。以色列民不斷徘徊於犯罪、求神赦免、士師拯救,然後又再犯罪的惡性循環。士師記第1章開始,記述以色人浩浩蕩蕩進入迦南應許地,本打算建立一個神性的國度。但最終章卻是描述社會道德敗落,並以手足相殘的民族內戰結束。 路得在最無助的境況下,她個人經歷到波阿斯的恩慈對待。對照出以色列整個民族在士師年代最無助的時候,神就作出了奇妙救恩的部署。因為路得嫁了給波阿斯後得了一個孩子,孩子起名叫俄備得,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親,耶西是大衛的父親,一個合神心意王族血統就此誕生,這是神恩慈對待以色列人。(得四21-22)
恩慈事工
曾幾何時,不少基督徒都以耶穌被釘十字架、受死、復活為福音主要信息,並且以「宣講」為傳福音手段。但不論是現實社會,或在聖經描述,甚至福音書內容,都指出我們生活上顯出信仰的真諦更為重要,果效來得更加堅固。
是甚麼事情吸引路得,義無反顧地跟隨拿俄米返回伯利恆,並且放下自己可以重新改嫁的機會,到一處自己並不熟識,並會遭受歧視的地方。相信不會是拿俄米精彩的福音論述,令到路得願意誓言跟從,絶不後悔。(路一17)這深信是拿俄米與路得彼此間恩慈對待的關係,將他們彼此的生命緊扣在一起,以致路得向拿俄米認定:「你的國就是我的國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」(路一17)
今天在我們的社區有不少少數族裔人士,他們比我們更加貧窮,不論在物質上甚至屬靈上,他們在家鄉時所受的困苦比我們更甚,這正是我們向他們展現神大愛的機會。但向他們傳講耶穌受死拯救的信息並不容易,更加難想像我們會舉行大型佈道會,邀請他們在眾人面前立志悔改歸主。但拿俄米、波阿斯與路得之恩慈關係,教導我們可以真心的關懷和切實的服侍他們。與他們一同面對在香港生活的難處,像拿俄米與路得一般,讓他們認定香港是他們的家。深信終一有天他們也會認定,我們的信仰就是他們的信仰。